欢迎浏览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官网
快捷通道:郑州泰诺仪器 余压监控系统 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余压探测器
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
压差测控系统生产厂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智能压差控制系统的专业名称是余压监控系统,又被叫做压差控制系统,正压送风系统,余压控制系统等。是正压送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前室楼梯间合理余压值的保持。
余压探测器是高层建筑采用加压送风系统必须要安装的,是用于前室楼梯间余压值监测的感应装置。加压送风系统可通过送风口使楼梯间及消防前室形成正压,阻挡有害烟气进入疏散通道。但是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时间不可控时,正常的逃生路线有可能会因为前室正压过大,防火门无法开启而造成严重后果。
余压传感器的目的是使余压值有效的控制在国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范围内,防烟楼梯间余压值40Pa-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余压25Pa-30Pa。
通过一氧化碳探测器实时监控车库的一氧化碳浓度,当浓度值超标时,会进行预警,并上传信号到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联动风机启动,进行空气置换,从而降低一氧化碳的浓度。
地下汽车库长期应低于25ppm,短期不应高于37.5ppm。
首先车库并不是一个密闭场所,只能算是通风不良场所,每辆汽车都可能成为释放源,释放源的点是不确定的,也不可能给每个车位设置有毒气体探测器。
当防烟楼梯间或前室余压值达到超压监控值时,余压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压差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打开加压风机风管上的电动旁通阀泄压;余压回落到正常区间值后,余压探测器发出信号,压差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关闭旁通阀,通过控制风阀驱动器的开关,保持余压值稳定在国家规范要求的区间值内。
余压探测器是通过一根软管连接走道,这根软管就是余压探测器的气压采集管,余压探测器气压采集管的规格为:外径7.0mm,内径5.5mm,壁厚1.5mm的定制加粗气管,它的作用就是采集走道这一侧的压力值,传输给装在楼梯间或前室的余压探测器,从而实现读取两者区域间压差值的目的。
余压传感器的专业名称是余压探测器,又被叫做压差传感器,压差测控器等,是专门针对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的前室和楼梯间维持余压的一种智能装置。
CO探测器的数量设置主要根据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等因素来酌情考虑,一般300m²左右一个,安装高度建议距地面1.5m左右为宜。
余压控制器可以接收余压探测器的信号、进行信号集中处理,并控制泄压阀执行器,进而控制旁通阀的开启和关闭,还可以给余压探测器和旁通泄压阀集中供电。安装余压控制器是应注意安设位置及数量、安装高度及工作电源的问题。
地下车库环境比较密闭,空气流通性不好,所以在地下车库一般都会装有大功率轴流风机,给车库内进行换气。尽管有轴流风机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监测车库内氧气含量和一氧化碳的含量是商务楼宇物业重点监护。要知道地下车库氧气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那么就需要在车库内定点安装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探测器气体安防系统。
余压探测器之间的接线采用手拉手式并联式接线,二总线制。二总线不仅可以提供供电功能还可以进行信息传输。因此正确的接线很有必要。 线型通常采用RVS2*1.5的双绞线,通过B+连接B+,B-连接B-的方式进行连接,即正极连接正极,负极连接负极。若果接线错误,探测器就无法正常传输信息,就会导致探测器只会进行超压报警,但不会进行上传信号,因此导致设备无法进行联动。
暗装:若项目有预埋PVC管及86型暗盒,余压探测器主体建议安装于前室/合用前室(高压区),通过内置式测压孔测压。走道(低压区)通过气管与余压探测器接气口连接(上图为背部接口式,明装可选顶部接口式余压探测器),为保证美观,气管末端出口可选装气管末端面板。
因CO比空气略轻,安装方式一般距离地面1~1.5米,实际工程中多取1m,这个距离一般也是儿童的呼吸高度,故取值比较合理。
压差控制器通常安装在风机控制箱中。压差控制器预备地址编码功能,便于集中管理,数据汇总。当接收到消防压差探测器的信号指令时,自动开启或关闭旁通阀,将前室和楼梯间的压差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泰诺电子余压传感器的产品特点
CO探测器的安装位置选择在哪里:首先要根据车库的防火分区大小以及车库现场实际面积来酌情考虑,探测器的检测范围为200-300平方米,所以每200-300平方米要进行安装一个探测器,或者探测器之间相隔20米来进行安装,安装高度距离地面1.5米到2米左右。最好安装在车位附近,一氧化碳浓度较高,便于进行检测。
消防前室作为一个上下不管通的空间,每一层都需要进行安装,楼梯间作为一个上传贯通的空间会根据整栋楼层的高度进行选择安装一个或者两个传感器。安装原则主要以美观,施工方便,不易被人为破坏为原则。
余压监控系统的应用,就是消防工作中-一个与时代接轨的变革。在发生火情时,余压监控系统可以自动调控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也可有效解决疏散门]两侧压差过大而导致i无法正常开启的故障
安装地下车库一氧化碳传感器之前,首先了解地下车库一氧化碳传感器工作原理。
余压控制器输出多少电压对电动执行器?
发生火灾时不可以乘坐电梯,为防止电路烧损发生坠梯事件。我们首先想到的逃生路线是疏散通道,这时我们会发现通往疏散通道的道路会被浓烟覆盖,这时打开疏散通道的大门,烟气也会进入疏散通道,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疏散通道的大门也会因火灾导致气压压差过大难以开启。
CO浓度监控系统由CO浓度监控器主机、CO浓度控制器、CO浓度探测器组成.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探测器将检测到的浓度信息通过信号线传达给一氧化碳控制器;一氧化碳控制器接收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探测器上传过来的气体浓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显示到屏幕上;地下车库都是会有风机和排风扇的,当车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自动启动风机或者排风扇,防止CO浓度过高危害人的安全。
当火灾发生的时,处于走道和前室以及楼梯间的正压送风口就会进行送风加压处理,使压力值形成一个楼梯间>前室>走道的形式,防止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以及浓烟进入安全通道,给撤离的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安装余压控制器的注意事项
3.4.4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余压控制器给电动执行器的输出电压,主要是根据电动执行器的电压来判断的。市面上的电动执行器主要分为24V和220V的电压。当电动执行器为24V的时候,就要连接到余压控制器24V的端子上面,同理,当电动执行器为220V的时候,就需要连接到余压控制器22 0V的端子上面。不同的执行器连接的端子也不相同,连接错误则无法进行联动。
要了解余压传感器的气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余压传感器,及余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余压监控系统是用来检测疏散通道的压力差值,从而在火灾发生时既能防止高温烟气进入疏散通道,又能防止因前室压力值过大导致防火门无法开启,从而保证了疏散通道的畅通无烟。
建筑设计中泰诺余压监控系统设计说明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源自于汽车发动机,当发动机怠速运行时,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含有大量CO的尾气。地下停车场属于密闭环境,车辆进出比较频繁,所排放的尾气也不易排出,极易积累大量CO气体,导致停车场内弥漫着呛鼻的气味,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地下车库、停车场内应配有送、排风系统,用新鲜空气进行置换,地下汽车库CO含量长期应低于25ppm,短期不应高于50ppm。
在外部进行安装时,这个时候需要配有防护箱,一般安装在配电箱附近便于取电,安装防护箱的目的主要用于防止人为的损坏以及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减少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余压检测系统是由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系统,当火灾发生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联动运行,保证疏散通的安全。
空气质量控制器就是CO探测器:根据电化学的原理工作,利用待测气体在电解池中工作电极电位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待测气体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流与其浓度成正比并遵循法拉第定律,通过测定电流的大小就可以确定待测气体的浓度。
余压控制系统采用总线制接线方式;余压控制器从风机配电箱内取一向电(220V)连接,余压控制器再供给余压传感器(24V),所有余压传感器采用手拉手并联方式连接。
泰诺智能余压监控系统包括:余压控制器、余压探测器、余压监控主机。
地下车库CO浓度监控系统包括CO探测器、空气质量控制器、CO浓度监控主机等硬件组成部分构成;车库的CO探测器能够实时检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值,并且可以将数据上传到控制器集中显示。
面对目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为了避免病人之间交叉感染,防止疫情蔓延,对医院的医疗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病房中除了日常杀菌,医疗人员戴口罩穿隔离服之外,为了防止病毒通过空气进入公共区域,可通过排风系统,使病房与公共区域形成高低压差,从而防止空气由病房扩散至公共区域。
建筑通风就是把建筑物室内被污染的空气直接或经过净化处理后排至室外,再将新鲜的空气补充进来,达到保持室内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过程。
建筑防烟排烟技术标准对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的设置要求,前室要求控制在在25~30Pa,楼梯间要求控制在40~50Pa。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为什么要设计旁通阀控制加压送风的正压值?火灾发生后,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众所周知,发生火灾时,绝大多数的人员伤亡不是因为火,而是烟气,随着可燃物的燃烧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烟气中含有大量未完全燃烧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人的呼吸道吸入体内,对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介绍了泰诺余压传感器测压范围,精度,动作值设定等 泰诺余压传感器是蓝锐电子余压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情链接: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33617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夏商务网